商品信息验证中心央广网北京7月17日音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近年来,电信诈骗手腕层出不穷,但从上当者的上当阅历来看,这些手腕、骗术大多拙劣不堪,这些骗术为何就迷了很多人的眼?如何无效预防电信诈骗,斩断伸向老年的罪恶黑手?
商品信息验证中心记者在北京街头、超市随机采访了一些老人,大少数老年人都熟知防备电信诈骗的知识,防备认识比起今年曾经有所加强,关于骗子习用的打电话、发短信的套路,比方冒充警察、法官、检察官,说老人电话欠费、歹意透支、触及洗钱等这些套路,大少数老年人都晓得,其中,少数老人是经过电视等传统媒体理解的,还有局部老人是由于儿女时常提示。
在互联网疾速开展、人口减速老龄化的新趋向下,针对老年人的骗局出现出把戏创新、层出不穷的特点。即便媒体频频曝光提示,即便不少老人文明水平较高,但仍会有不少人掉入圈套。
案例1:骗子冒充知名医院专家,电信诈骗老年人。骗子从网上购置了老年人看病的信息,然后冒充301医院医生、国度任务人员,抓到老年人有病急于医治的心思,谎称国度对老年人有政策,买药到一定的数额当前,可以报销70%、80%。
案例2:生疏快递寄来巨额中奖单,其实是电信诈骗。生疏人寄来的快递件,收件人的名字、身份证、手机号码、住址等信息精确无误,翻开后竟是一张巨额中奖单。不少老人能够都收到过这类快递件,有的老人能够一眼就能识破骗局,有的则能够就此落入圈套。
案例3:视频中看到了“儿子”还是被骗。“儿子”经过微信联络刘女士汇款,刘女士要求和在国外的儿子视频,她看到真是儿子感到担心。由于时差缘由,刘女士给儿子打了电话,但儿子没有接。她怕耽搁儿子急需用钱,便把钱汇出。之后刘女士和儿子提到汇款的事,儿子竟对此毫不知情。刘女士把聊天记载截给儿子看,儿子也有些吃惊,疑心微信被盗了。
除以上几种诈骗骗术外,还有一些诈骗行为,老年人要留意防备: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冒充熟人诈骗;珍藏诈骗;医保卡、社保卡诈骗等。
北京潮阳律师事务所律师裘叶表示,目前依据最高法的司法解释,诈骗罪的起刑点是3000元,假如构成了诈骗罪,会有三档的刑罚:三年以下有期徒刑;3-10年有期徒刑以及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刑罚,依据数额或许情节、社会危害性等综合权衡其最终适用的刑罚。
裘叶建议消费者或老年人不要随便给别人本人的团体信息。首先不信任何生疏的电话和信息;其主要警觉“熟人”;假如收到了相关信息后,不要立刻作出任何判别,应该及时跟家人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