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熟人来电”! 电信网络诈骗出现“新动向”


发布时间: 2018年10月14日

商品信息验证中心一名上海高校教员近日报案称遭到电信网络诈骗,公安机关依据线索顺藤摸瓜,在广西发现涉案的电信网络诈骗窝点。

商品信息验证中心记者采访发现,随着诈骗手腕不时创新,电信网络诈骗被害人群不时扩展,其中不乏大学教员、海归博士等一些高学历人群。

商品信息验证中心“老冤家”发短信求助 高校教员落入圈套

2016年3月13日下午,上海某高校教员沈某某收到冤家“陈某”用陌熟手机号发来的短音讯,称本人改换了手机号码。于是,沈某某就把生疏号码保管了起来。

第二天,“陈某”发短音讯让沈某某帮助转钱,“要给他人益处费,本人转不好。”沈某某回想说,“由于他是我多年的老冤家,我赞同帮他转钱。我把我的银行卡号给了他,让他打钱给我,我再帮他转出去。”

随后,沈某某收到一张银行转账凭证截图,“陈某”表示曾经把10万元转账到沈某某的银行卡上。“我的银行账号不断没有入账信息,而对方说他的银行卡曾经被扣款,是银行零碎在晋级招致延时到账。然后,对方屡次讯问我有没有收到。”沈某某说,“我看他比拟急,就先用本人的钱帮他转账去指定账户了。”

之后,“陈某”又发银行转账凭证截图给沈某某,称又转了20万元给沈某某,让其帮助再转。而沈某某表示本人的账户每天只能转出20万元。“陈某”就让沈某某先转10万元,然后再想方法转剩下的10万元。在“陈某”的一再敦促下,沈某某又往指定账户转了10万元。

“后来我起了狐疑,觉得他不像我看法的那个冤家。”沈某某表示,“我打电话过来不断没人接,对方称本人在闭会。于是我给冤家陈某原来的手机号打电话,才晓得被骗了。”

招聘网站“拿料” 假扮熟人“砍树”

诈骗团伙是如何晓得沈某某有一个多年好友“陈某”的呢?记者调查发现,这个立功团伙分工明白,分为“拿料”“砍树”等多个环节。“拿料人”经过招聘网站、社交平台等获取被害人根本信息后,交由“砍树人”假装成被害人的熟人施行诈骗,最初由主犯将骗得的钱款取出分赃。

“拿料”是施行诈骗进程中最根底的一环,也是大局部团伙成员从事的任务。他们从58同城等大型招聘网站上搜集公司人事部门任务人员的邮箱,然后冒充该公司的老板或法定代表人发邮件,谎称公司的通讯录丧失了,请他们补发一份。

“警觉性较高的收件人,会识破骗局并无视这样的邮件,但仍有一些收件人很快就把通讯录回复过来。”办案检察官表示,“通讯录内通常含有员工的根本信息、联络方式,有些还包括了QQ号。”

此外,“拿料人”还会进一步选取一些目的人群,阅读其QQ空间,经过QQ空间搜集被害人的人际关系,从而完善施行诈骗的谎话。

随后,“砍树人”就会应用这些团体信息编织身份、施行诈骗。他们假装成被害人的同事、冤家、亲戚等,谎称因各种方便向被害人寻求协助,需求经过被害人银行账户向冤家转账。

“在此进程中,诈骗分子通常会发送假造的银行转账凭证,让被害人轻信相关钱款已转,只是由于银行转账的延迟性,还无法查到钱款到账。”办案检察官表示,不少被害人在没有确认钱款到账的状况下,就把本人的钱款转到了“砍树人”指定的银行账户。

专家支招破解电信网络诈骗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电信网络诈骗的套路与传统电信网络诈骗不同,在获取信息阶段,由原来复杂地买卖身份证号码、手机号等信息转变为多角度、多环节采集,进而构成目的人物画像。如在上述案件中,诈骗团伙先从公司人事部门动手,骗取公司全体员工的团体信息。从面上停止掩盖后,诈骗团伙会进入社交平台深化理解被害人团体信息,停止点的打破。最初,用搜集来的信息假造故事与谎话,让被害人一步步放下防范之心。

在诈骗进程中,由间接让被害人转账晋级为假造银行转账证明停止诈骗,应用银行转账延迟等借口来制造工夫差,骗取被害人信任,进而骗取钱财。

在立功组织上,分工愈加细化,试图以此来逃避法律责任。在上述案件中,“拿料人”到案后,辩称本人只是获取公民团体信息,并未详细施行诈骗。办案检察官表示,分工式的电信网络诈骗有别于传统诈骗,各环节分工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缺一不可的关系。

上海政法学院教授章友德表示,电信网络诈骗防不胜防,次要缘由还是防备认识不强。在团体信息管理方面,企业应增强外部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特别是增强对人事部门任务人员的培训,以提升他们的防诈骗认识。

“作为团体,一方面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信息或交流时应注重维护团体隐私,避免被诈骗分子应用;另一方面,在收到诈骗音讯时,应坚持冷静,第一工夫联络相关好友及亲属停止核实。”章友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