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信息验证中心不少看似诱人的互联网广告,有可能只是“套路”。记者调查发现,企业自建网站、买卖平台类网站、门户类网站和微信公众平台等四大范畴问题突出——虚假宣传多,违法行为重,互联网广告如何监管?名不副实、夸大其词,一不留意就掉入“圈套”,消费者权益如何保证?
商品信息验证中心央广网北京7月12日消息 据经济之声《天天315》报道,往常网上购物消费曾经成为许多人的生活习气,以致成为不少人的生活常态,“便当”是大家选择网购的重要要素之一。那么消费者在网上消费的过程中能否关注过广告呢?记者调查发现,消费者对互联网广告的感受是褒贬不一。一些消费者表示在购物时会遭到平台广告的影响,也有消费者遭到夸张广告的干扰。
根据统计,目前互联网广告的运营额已超越或行将超越传统广告的运营额,但一些互联网广告的宣传名不副实、夸大其词。有的在打法律的擦边球,有的则严重违犯了《广告法》。比如《广告法》中明白规则,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功用、产地、用途、质量、成分、价钱、消费者、有效期限、许愿等或者对效劳的内容、提供者、方式、质量、价钱、许愿等有表示的,应当准确、清楚、明白。可理想情况并不那么悲观。
商品信息验证中心此外,《广告法》规则,广告中遏止运用“国度级”“最高级”“最佳”等用语,记者在某搜索引擎上输入关键词“全国最好”,在搜索结果中可以轻松找到“全国十大整形医院”的标题。
《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规则,医疗、药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医疗器械、农药、兽药、保健食品广告等法律、行政法规规则,须经广告检查机关中止检查的特殊商品或者效劳的广告,未经检查,不得发布。但记者观察发现,许多搜索引擎都会“旧病复发”。
互联网虚假广告的另一个重要传播平台是微信,无论是一些不法微商的微信号朋友圈还是一些违法微信公众账号,隐蔽性更强,查处难度不小。
此外,近几年,在线教育迅猛展开,许多在线教育机构在“争抢生源”上没少下功夫,动辄就打着“名校”“名师”的宣传语,在网上发布招生广告。浙江省消费者权益维护委员会近日分离第三方调查机构,对10个在线教育平台展开了暗访式消费体验,发现:“名校”“名师”宣传普遍不实,课程质量令人担忧。
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讨会会长邱宝昌提示消费者,若因广告虚假宣传遭到损失,应保管相关信息及链接等证据,可协商处置,可依据《消费者权益维护法》的相关规则主张权益,也可投诉揭发,由行政部门来查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