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消费,哪个年龄段消费者最易遭遇陷阱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11日
调查数据显示,有66.9%的受访者表示有遭遇过消费圈套; 以为在E时代,消费圈套较以往多了的受访者,占55.4%,超越半数。
在实践生活中,遭遇过消费圈套的普通人还真不少,尤以年老人居多。分类数据显示:遭遇过消费圈套的,以18—25岁的受访人群占比最高,到达78.5%;26—35岁的受访者占比67.5%;36—45岁的受访者占比61.5%;46—55岁的受访者占比58.5%,5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占比68.5%。
这位受访者的话有一定的道理。在答复“您觉得在E时代,消费圈套较以往是多了还是少了”这一单选题时,55.4%的受访者以为“多了”;而在18-25岁的年老群体中,更是有高达64%的受访者选择了该选项; 反之以为“少了”的只要14.5%;其他的则表示“不太清楚”或“差不多吧”。
网络借贷“圈套”频发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开展迅猛,五花八门的借贷平台呈现在人们眼前,局部不良网络借贷P2P平台采取虚伪宣传、降低存款门槛、隐瞒实践资费规范等手腕,诱导人们过度消费。一些从事“校园贷”的不良网贷平台,对存款人的身份审核形同虚设,先生请求借款只需提供身份证、先生证等证件信息,不需家长或教师提供担保书。有的网贷平台声称“0利率”,而实践年利率却高达30%以上,并对逾期存款收取高额“管理费”,甚至采取极端手腕催收,让先生深陷泥潭。好在这一势头正得以遏制,去年9月6日,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在教育部旧事发布会上表示:依据标准校园贷管理文件,任何网络存款机构都不允许向在校大先生发放存款。爲了满足先生金融消费的需求,鼓舞正轨的商业银行创办针对大先生的小额信誉存款。P2P平台,不只被受访者选爲“圈套”高发区,也被以为是不良投资商品的高发区,诸如运用“高收益”来吸引资金,实践兑付时往往不能兑现甚至“人世蒸发”,让投资人血本无归。同属于金融范畴的保险业也被受访者圈爲“圈套”发生地,这与官方音讯“不约而同”。往年1月,保监会官网就已挂出2018年第一份消费者提示——关于“开门红”保险销售的风险提示。“开门红”是保险销售行业特有的销售节点,在此时期,保险商品的宣传推行以及销售推进力度绝对较大。爲冲业绩,有的保险销售人员应用活动炒作概念,诱导消费者激动购置“开门红”商品。比方在引见分红型、投资联合型、万能型等人身保险新型商品时,存在以历史较高收益率停止引见、承诺保证收益等夸张宣传或不实宣传的行爲,进而误导消费者投保。因而,保监会特别提示:分红保险将来红利分配程度是不确定的; 投资联合保险将来投资报答具有不确定性,甚至能够盈余……实践上,这些消费圈套并不是“开门红”时期特有的,而是历年来保险消费进程中常会遇到的成绩。
老年人常落入万元以上圈套
虽然从金额上看超半数以500元以下的小额爲主,但一个值得关注的景象是:分类数据中,55岁以上的中老年群体,触及金额超越1万元的有3.5%,高于均匀数1个百分点。不能小看这1个百分点,由于对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来说,1万元不是个小数目,假如100个老人中有3.5个会遭遇这样的消费圈套,那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极有能够对支出绝对无限的老人带来极大损伤,结果难以意料。而这样的“圈套”,相当局部就是来自上述所谓的“收费推介或义诊”。受访者李女士通知记者:她母亲就曾被一同打拳的邻居拉去听了堂课,稀里懵懂花了近2万元买下一堆“保健品”,发现受骗后“讲师”找不到了,找邻居又拉不上面子,整天心花怒放。幸而她及时发现母亲心情不对,经百般劝导,母亲才翻开心结,“这样子的推销太坑人”。有专家表示,对此类打温情牌、具有较强迷惑性的推介式推广,有关部门发现一同就要严处一同;社区、居委会也应对辖区内老人停止排摸,有针对性地停止宣传;更重要的,子女平常对老人应更多给予关心,在肉体上多加抚慰,让这些推介无机可乘。不过,此类“温情牌推广圈套”往往打一枪换个中央,较难彻底消弭。
网络消费若遭遇“圈套”,真的是“不知找谁去维权”吗?在去年“3·15”时期,国度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就公布 《网络购置商品七日在理由退货暂行方法》,对网购中消费者的售后权益,从法规层面予以维护。因而,消费者完全可以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本人的合法权益,不要由于怕烦或觉得“损失反正不大”,就去姑息那些不合规的销售行爲。至于调查中,呈现超半数受访者以为现有相关消费者权益维护法规对日常消费行爲“维护作用无限”的缘由,有受访者表示:次要还是团体对法规条款看法无限,平常不留意学习,事发了才去翻,一知半解之下疏忽了法规相关条款的真正外延。
调查中,绝大少数受访者以为:虽然消费环境较以往已有较大改善,但关于一般商家的运营行爲中存在消费欺诈的成绩,职能部门还是应该增强监管,特别是关于一些新型范畴,普通消费者能够一时难辨真假,更需监管部门予以督查并及时收回消费警示。当然在E时代,面对不时涌现的新事物,除了监管部门担起责任来,作爲消费行爲的主体,消费者本身,能否也应该留意些什麼?在答复这一多选题时,73.4%的受访者表示:一定要感性消费,不要“贪小失大”;52.9%的受访者则以为:对一些新型消费形状,千万不要贸然介入,一定要搞清楚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