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订低价机票屡屡失败 究竟是“运气太差”还是另有猫腻


发布时间: 2018年08月05日

暑期已经过半,不少“飞行达人”末尾着手预订国庆出游的“早鸟票”(延迟预订享用更多优惠折扣的机票)。新华社记者近日调查发现,部分用户在一些OTA平台(线下游览社)上反复订票不成功,错过了优惠票价甚至贻误了行程。

订单提交多次不成功,强行生成订单

“订票19天,反复尝试提交订单近百次,眼看着机票从7300元涨到11000元!”深圳市民孔先生告诉记者,原方案今年国庆和冤家去法国和西班牙旅游,但在运用携程APP订票时遭遇了网上网下机票价钱不分歧的现象。

孔先生表示,在每次提交订单预备支付时系统都会提示“订单提交不成功,费事您前往查询页重新预订”。在随后的19天内,孔先生多次尝试预订价钱最廉价的直飞或仅中转一次的航班,订单均无法成功提交。

无独有偶,宁波的胡女士也遭遇了类似阅历。去年12月,胡女士原方案前往悉尼旅游,事前在去哪儿网上查询到的票价单张爲1752元,但每次在预备付款时票价都会在燃油费和保险费之外多出540元。更爲新奇的是,当胡女士点击“重新查询”按钮后,去哪儿网强行给胡女士生成一张4000余元的订单,偏重复提示胡女士支付。在胡女士随后18天的订票阅历中,上述场景不时反复出现。

记者也在携程APP上中止了订票尝试,预订9月22日至25日香港至马德里的往复航班,在随机挑选航班、选择价位最低的出票方案并填写旅客集团信息后,当记者点选下一步时,APP弹窗提示“很负疚,您预订的价钱舱位已经售完,请重新选择”。记者随即又选择了相反时间由上海往复悉尼的随机航班,在订单提交环节失掉了相反的弹窗提示。

异常的成果也出现在去哪儿网APP端,在多次选择往复目的地间的低价航班,点击支付时会弹出“该价钱余票已售罄,请重新搜索”的提示。

终究是“运气太差”还是另有猫腻?

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后发现,孔先生和胡女士的订票遭遇并非孤例,类似情况的反映从2012年起就没有延续过。

在联络携程后孔先生失掉客服答复——APP端展示价钱比后台机票理论价钱低600余元致使机票订单无法提交,如有需求,可经当时台理论价钱帮助孔先生下单。“闹了半天携程给的低价是假的,在与携程纠缠的这段时间里眼看着机票价钱往下跌。”孔先生生气地说,在向携程客服赞扬该成果后,他甚至还被狐疑是有意“碰瓷”。

记者就自己在订票测试中的遭遇讯问携程客服,对方回复称后台并未找到记者所提供的低价航班组合,并表示可经过电话端帮记者订票,但价钱会高于APP端显示价钱。

业内专家表示,规模较大的OTA平台国际机票会有约5%的订单因“变价率”(机票价钱实时变化的概率)构成支付失败,但类似“连订单都无法提交”且“延续多日无法置办同一往复地机票”的情况并不多见,其中不扫除有“共同”的商品设计逻辑。

各方都应勇于向涉嫌价钱欺诈行爲“亮剑”

根据第三方大数据分析公司易观数据显示,携程和去哪儿在2018年第一季度仍占据我国在线机票预订市场的前两位,市场份额区分高达37.5%和20.8%。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机票预订进程中遭遇类似情况,大多数人以爲只是“运气欠佳”所致,并未向有关部门赞扬。专家以爲,改善行业环境需各方努力,对涉嫌价钱欺诈的行爲要勇于“亮剑”。

福建瀛坤律师事务所张翼腾律师表示,根据价钱法和消费者权益维护法的有关规则,平台不得运用虚假或使人曲解的价钱伎俩诱导消费者中止买卖。消费者在遭遇疑似价钱欺诈行爲时可向平台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揭发,由行政执法部门对涉事平台展开调查取证义务。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互联网法律研讨中心主任高艳东表示,相较于互联网企业昂贵的违法本钱和消费者高昂的维权本钱,不对等的博弈关系并不能促进消费者维权看法的养成,也不利于行业的安康展开。高艳东建议,有关部门可思索在处置互联网企业与消费者的消费纠纷时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思绪,同时自创惩罚性赔偿做法,辅以信誉评价体系,让失信企业内行业内步履维艰。

“用户会用脚投票的。”资深互联网观察人士尹生说,互联网行业的展开阅历告诉我们,任何不诚信行爲都会被放在减少镜下拷问,相关企业不应抱有任何侥幸心思。

携程方面在对记者采访回函中表示,机票预订订单提交不成功是极少数情况,并非携程的客观故意行爲,并且该情况内行业内普遍存在。目前,携程机票部门已将前述成果作爲重点项目,在内部展开研讨改进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