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交易平台消费骗局困扰消费者 面临维权难题
发布时间:
2018年07月20日
近年来,二手买卖平台迅猛展开,让闲置物品有了新去处,完成了变废爲宝。但《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解到,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商品评判缺乏规范性、信誉惩戒机制缺失等成果,不少消费者在二手买卖平台遭遇买卖纠纷或消费骗局等。
在“剁手族”疯狂的“买买买”与“冲动消费”之下,闲置物品大批发作。《2016分享经济展开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闲置市场规模达4000亿元。在庞大潜在市场的诱惑下,二手买卖平台迅猛展开。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二手买卖平台快速展开之下,消费者却频频遭遇买卖纠纷或消费骗局,同时面临维权困局。
“说是九成新,其实也就只需三成新。”近日,北京消费者赵女士对记者表示,她在某二手平台上花了59元买了一个太阳镜,对方寄来后发现与描画严重不符。此外,由于平台难以对商品中止有效审核,买家还会在平台上置办到无法运用或冒充假劣的商品,若要退货还得损失运费。
无独有偶。近日,中国交通广播《央广车友会》和《汽车风云》报道称,消费者姜先生去年5月2日,在瓜子二手车平台买了一辆奔驰AMG,本是件开心的事,但他却遭遇了不能上湖南牌照、不时被收取效力费、汽车质量存在成果等几大“坑”。
除了平台本身可以存在成果之外,一些不法分子还使用用户对二手买卖平台规则不熟习中止诈骗。今年4月,天津消费者屈女士在闲鱼平台看到有个卖家在卖单反相机:九成新的佳能单反套机,2000元出售。该卖家还留言:“假设回复不及时请加QQ”。于是,屈女士加了对方的QQ。然后,对方给屈女士发了一个链接。
“点出来之后跟闲鱼的页面是一样的,于是我就付了款。但付完钱后,我前往闲鱼客户端,却发现这笔买卖并不存在。这时分,我才看法到受骗了。”
与此同时,卖家的利益也可以受损。中国消法研讨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告诉记者,一些买家会以退货爲借口,将商品掉包。比如将正品换成次品,退回给卖家。假设卖家没有保管寄出商品证据材料的话,就会遭遇维权难。
“二手买卖面临的上述成果是由于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商品评判缺乏规范性、信誉惩戒机制缺失构成的。”对此,陈音江表示,平台方不能只担任建平台,也应该管好平台。一方面平台应依法运营,加强自身信誉机制树立,同时探求与有关部门树立信誉档案制度,让使用平台从事售假及诈骗等合法行爲的人付出代价。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二手买卖平台的监管,并疏浚消费赞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