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购价钱普通属于市场定价,即商家享有依据同行定价、消费者关注度等要素调整价钱的自在,但应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消费者需求对商品的历史价钱有所理解,防止遭到商家“忽高忽低”修正价钱的误导,可以经过比价网站或平台的“卖家交流”板块停止多方比价,以确保尽能够实惠地购置商品。
◇假如遇到商家标示的“最低价”名不虚传的状况,消费者一定要在第一工夫保存好相关证据。
“亏了!刚买完就降价”——不少网购商品的评价栏常会呈现这类消费者埋怨。前一天刚买的东西第二天就降价,忙活半天去抢促销商品,后果活动完毕后依然是“折扣价”甚至更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网购商品的销售价钱经常动摇,甚至有的商品在不同工夫的价钱相去甚远。此前据媒体察看报道,一款冰箱一周内价钱动摇900元,一款平底锅4个月内价钱相差三倍,甚至有的商品价钱简直一天一个价。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与商品能否物美价廉严密相关,商家能否频繁调整商品价钱?相关专家以为,虽然法律没有规则商家需求维稳商品价钱,但商家的定价自在仍应谨违法律边界。以后,应抵消费者权益维护作出扩张解释,或出台明白规则,进步价钱欺诈的惩罚性赔偿。
商家定价自在需谨违法律边界
爲何网购商品的价钱常常变化?其常常调整商品价钱的行爲合法吗?对此,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表示,网购价钱普通属于市场定价,即商家享有依据同行定价、消费者关注度等要素调整价钱的自在,但应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
“虽然法律没有规则商家需求维稳商品价钱,但商家的定价自在仍应谨违法律边界。”北京市法学会电子商务法治研讨会会长邱宝昌以为,一方面,法律制止商家之间采用低标价钱方式停止歹意竞争;另一方面,商家必需密码标价,尤其是触及商品促销活动的折扣定价时,应特别注明商品的“原价”,以作折扣根据。
“至于折扣的基价是多少?商家应该实行信息披露义务。”刘俊海表示,“假如没有证据证明商品原价,就能够触及价钱欺诈。”依据国度发改委关于制止价钱欺诈行爲的规则,商品“原价”是指运营者在本次促销活动前七日内的最低买卖价钱;假如前七日内没有买卖,以本次促销活动前最初一次买卖价钱作爲原价。
对此,邱宝昌举例解释说:“如一件商品此前标价200元,以5折100元的价钱买卖,后来更改爲卖80元,那麼第二次改价必需以100元爲原价,算作8折,若商家以原价200元4折优惠卖80元作爲宣传,就是价钱欺诈。”
依据规则,标示的市场最低价、出厂价、零售价、特价、极品价等价钱无根据或许无从比拟的,虚拟原价、降价缘由、优惠折价,谎称降价或许将要降价,诱骗别人购置的行爲均属于价钱欺诈行爲。
商家常用折扣促销或是“抄底价”“最低价”等宣传方式来吸引消费者。“‘最低’这样的词汇是相比拟而言的,需求明白比拟的工夫、对象,如跟同类商品比、跟竞争对手比或是跟自家的历史价钱相比等,以防止抵消费者的误导。”邱宝昌建议,商家需慎用此类宣传口号,当消费者看到此类字眼时也要进步警觉。
若未守法商家无义务必需补差价
笔者经过查询局部电商平台发现,除了商家的自我约束外,局部电商平台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标准此类活动。如某电商平台爲了防止商品短工夫内的价钱动摇,让广阔消费者利益遭到更周全的维护,推出了相应的“价钱维护效劳”。依据平台规则,消费者购置平台自营商品下完订单后价钱发作了变化,可以请求价钱维护,请求成功便可依照提交请求时商城售价领取,或返还差额局部等值的款项。另有平台虽未明白规则抵消费者提供价钱维护效劳,但在其《推广平台活动后降价施行细则》中异样提及了“价钱维护”的相关内容:若商家商品在参与推广平台活动完毕后15日内,呈现实践成交价钱低于其参与推广平台活动时期任一实践成交价钱的情形时,商家会遭到正告乃至扣分的惩罚。
“平台提供此类效劳值得鼓舞。虽然目前并无规则要求平台提供价钱维护,但宁失万贯金,不失顾客心。这属于平台的自愿行爲,不能强迫要求一切平台都这麼做。”刘俊海说。
参考电商平台的价钱维护措施可以发现,“价钱维护”维护更多的是购置平台自营商品或参与平台推广活动的消费者,关于平台数量更多的自主运营的商家的约束力较小。
面对价钱动摇,爲买到价廉物美的实惠商品,不少消费者会选择与商家协商退还差额局部的款项。那麼商家能否必需补偿差价?邱宝昌表示并非如此。“市场价钱取决于市场,商家若无价钱欺诈等守法状况,也没有价钱维护的承诺,则没有义务补偿差价。”消费者需求对商品的历史价钱有所理解,防止遭到商家“忽高忽低”修正价钱的误导,可以经过比价网站或平台的“卖家交流”板块停止多方比价,以确保尽能够实惠地购置商品。
建议进步价钱欺诈的惩罚性赔偿
若是不注意掉入商家的“数字圈套”,影响购物体验不说,本人的权益也遭到了损害。各社交平台经常呈现网购维权“求助帖”,点出来发现,不少消费者面对“强硬不讲理”的卖家时,往往维权困难,一筹莫展。
面对此类状况,邱宝昌表示,假如遇到商家标示的“最低价”名不虚传的状况,消费者一定要在第一工夫保存好相关证据,向电商平台或“12315”消费者赞扬告发平台停止赞扬。包括商品链接和宣传销售页面的截图、与客服的聊天记载等,都是维权的无力证据。
依据消费者权益维护法第55条规则,运营者提供商品或许效劳有欺诈行爲的,该当依照消费者的要求添加赔偿其遭到的损失,添加赔偿的金额爲消费者购置商品的价款或许承受效劳的费用的三倍;添加赔偿的金额缺乏500元的,爲500元。
此外,刘俊海建议,以后,应抵消费者权益维护作出扩张解释,出台明白规则,进步价钱欺诈的惩罚性赔偿,以进步失信的本钱代价。要真正完成维护消费者的目的,就要降低维权本钱,进步维权收益,确保消费者的维权收益高于维权本钱,确保商家的失信本钱大于失信收益。刘俊海强调,“制裁失信者,补偿受益者,鼓励维权者,唯有如此才干真正维护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