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伪标识为何 成假冒者的通行证


发布时间: 2016年04月28日

防伪标识本是鉴别商品真伪的“试金石”,但如今却难保其自身的真实性。今年以来,广西、湖南、江苏、安徽、广东等地查获多起通过假冒防伪标识制售假货的案件,涉案金额动辄逾亿元。据了解,一些烟酒、日化领域的名牌产品成为假冒重灾区。在一些小作坊,假冒的防伪标识可以随便印制,“论斤买卖”,其中不少难辨真伪。(4月27日《新华每日电讯》)

防伪标识不仅没有起到鉴别商品真伪的作用,反倒成了假冒伪劣的“标配”,这是因为防伪标识几乎人人都可以“染指”。据中国防伪行业协会不完全统计,目前,由质检总局颁发的防伪产品生产许可证企业数量仅为300多家。但实际上,全国有超过5万家企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很多从事防伪印刷业务的企业,不过就是处于监管盲区的小作坊,他们随便印制与仿冒新的防伪技术,部分不具备许可资格的企业不按规范开展经营,这些都严重扰乱了行业秩序。本应是鉴别商品真伪的一道重要防线,几近完全沦陷,这对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相当不利。

要让防伪标识真正发挥防伪作用,成为打击假冒伪劣商品的利器,而不是变成假冒者的通行证,变成以假乱真的帮凶,让欺骗、欺诈消费者的假冒品都能以“正牌”示人,这是对整个正常市场秩序的严重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