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别听“网红”说 当心短视频上的忽悠们


发布时间: 2018年05月02日
如今,抖音和快手曾经成爲两个最火的短视频平台。上月底,国际多家媒体曝光平台存在少量有关假货推行、山寨朴素品等外容,引发各方继续关注。本月初,针对社会言论激烈关注的快手等网站播出的有违社会品德节目等成绩,相关部门责令网站立刻采取整改措施:片面清查库存节目,中止新增视听节目上传账户,追查播出守法违规无害视听节目的网站审核人员、主管人员责任等。爲何短视频网站接连出成绩?爲此,记者梳理面前的成因,并请专家“把脉开药方”。
平台整理 仍有漏网之鱼!
 
经过不到一年的迸发式开展,抖音和快手已成爲最火的两个短视频平台。用户只需在手机使用商店下载APP完成装置注册,用户再选择本人喜欢的歌曲,配以本人录制的短视频,就可以制造出本人的MV作品。由于配乐节拍感强、玩法新颖,短视频平台很受年老人喜欢。
 
而日前,国际相关报道称,抖音、快手已成“假货橱窗”,“白色液体倒入模具,插上塑料外管,脱模,一根‘阿玛尼’口红就做好了”,其后快手、抖音迅速停止了回应。其中,抖音官方微博回应称,关于应用平台制假售假的不良账号,发现一同,处置封禁一同,绝不姑息。
 
快手的官方微博表示,曾经在第一工夫对报道中提及的账号停止了调查和处置。关于涉嫌传达教授制假的视频,将发现一同处置一同,行爲严重者将上报国度相关管理部门。
 
此外,快手进一步表示,任何用户在平台上的推行与销售行爲,只需冒犯了《广告法》等国度相关法律,平台都将严峻处置,涉嫌账号将被限制局部功用直至封禁。
 
近日,记者以普通用户的身份登录两个视频平台,发现以“包包”“口红”等爲关键词对用户停止搜索,均显示“没有找到内容”,阐明在媒体曝光后,平台曾经采取措施,停止了关键词屏蔽。但是假如搜索“腮红”“粉底”等详细商品时,相关用户照旧存在,局部视频是化装技巧的教学,但是仍有视频是在卖货。同时,以“自制”“手工”等关键词搜索,制造牛轧糖等食品的视频照旧不少,而且很多是“三无”商品。
 
某品牌“瘦身饼干”的天津代理张女士通知记者,以前次要是经过微信冤家圈做推行,自从快手和抖音火了之后,就迅速转战到短视频平台,发布有关瘦身效果的短视频先添加人气,添加关注,然后再推销卖货。
 
以该款“瘦身饼干”爲例,张女士会在短视频用户的团体阐明下面注明微信号,然后常常发布很多人前后比照视频,以此证明商品的成效,然后买家经过添加微信号,停止买卖转账与物流快递。平台自身对这样鱼龙混杂的推广视频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此外,张女士引见说,她代理的“瘦身饼干”算是正轨商品,但是短视频平台有很多自制的“三无”商品,商品的质量没有保证,而且还有做V商、卖面膜的,有的卖所谓“A货”的包和表,其实就是冒充假劣的“山寨货”。
 
对此,记者进一步发现,短视频平台展现的商品千奇百怪、无所不有:丰乳液、瘦身霜、瘦脸针、美瞳隐形眼镜、避孕药、瘦身药、睫毛膏、生发液……关于短视频平台的变化,用户“你的小蕊”留言,“以前是在视频中夹杂广告,如今是在广告中有一般视频,平台彻底变为集市了”。
 
据理解,短视频平台的内容监管,次要分爲零碎自动辨认和人工审核两种方式,也包括网友告发之后的及时处置。
 
社交平台 网络推广热土?
 
假如是电商平台,需求先“导入流量”,也就是把客户吸引到平台上,然后再完成售卖,而且关于买卖进程有严厉监管。以贩卖“A货”爲例,由于有了先进的技术手腕,卖家假如上传朴素品的商标,经过平台的自动辨认就会被屏蔽,而且一旦被买家告发,商品链接很容易被“查封”。
 
正由于监管比以往更严了,卖家想在正轨的电商平台贩卖冒充假劣越来越难。于是,“聪明”的卖家开端转战社交平台,从之前的微信、微博,到后来的陌陌,再到如今火爆的快手、抖音。
 
这样的“社交推广”将售卖前移到社交平台这样的“流量入口”,关注和下单衔接得更严密,而且并不像电商平台那样有严厉的买卖标准,于是成了V商、假货的“圣地”。于是,在社交平台搞推广,就进入了监管的穿插地带,“鱼龙混杂”也就不可防止。
 
那麼,为何这麼多的社交平台,最终都难逃“卖货”的命运。对此,互联网察看员鲁振旺表示,平台的开展最终需求“变现”途径,广告、游戏、卖货是次要的三个途径,目前的短视频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的挑选,可以监测到用户的运用偏好,可以精准地锁定。通常状况下,卖货、做广告与游戏相比,“变现”愈加便捷。其中的视频发布者,之前次要是靠“粉丝”“打赏”赚钱,毕竟每个平台有海量的发布者,平台的继续活泼,也需求每个发布者可以继续的活泼,卖货也是鼓励手腕。关于平台来说,惧怕的是“一管就死”,假如严厉标准,会把少量用户拒之门外,想要疾速靠拢人气、抢占市场份额,必要的低门槛也就无法防止。与此同时,关于用户来说,在社交平台做推广本钱较低,从“杀熟”“宰客”再到收罗“左近的人”,获取客户绝对容易。
 
网络推广筹划、自媒体人张琦表示,随着受众终端从电脑转移到手机,微信冤家圈推行也逐步被大家感受和熟知。就推广来说,随着短视频的呈现,推广也更倾向于这种开放式、贴近性的线上宣传,一些小商家、小店主作爲发布者,都努力成爲“有话语权的人”,每一个收看者最终成爲广告推广的受众,受众看视频更直观,推广更平面。
 
在这样的背景下,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在风口被吹起,刚刚火起来就迅速地“被玩坏”,这里曾经不再是最后的“俊男靓女”展现平台,变为了网友“练摊儿”的平台,越来越多的V商和没有资质的手任务坊进驻,再加上监管有着分明的滞后性,视频发布者“卖货”成爲了所谓的“新商业形式”,模糊了传统电商买卖平台的界线,也对行业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让短视频成爲正能量舞台
 
网络空间,每团体都是参与者。广阔网友应该增强自律,网络空间并不是法外之地,每团体都应该对本人发布的内容担任。一些内容发布者片面追求“粉丝”关注,将本人打形成“广告位”,以此求得广告投放,这样的“网红”也应该好自爲之。
 
临时关注传媒规制与政策的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石亮表示,短视频实质上是一种互联网内容传达方式,它的呈现极大丰厚了新媒体的内容生态,也正在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生活方式。无流量,难生活。短视频是靠流量来驱动的,唱歌、聊天和以晒爲主的各种夸耀恶搞是根本方式,这也就招致了复杂化、低俗化和过度文娱化的倾向。这种创作程度不高、同质化严重、剽窃众多的景象,很快就会构成用户的审美疲劳和流量下滑,进而招致全行业的重新洗牌。
 
石亮表示,目前的短视频行业处在风口、面临质疑,如何在黏住用户和标准开展之间掌握好尺度与均衡,关于平台而言至关重要。而关于用户而言,短视频的原生态出现、社交化传达固然让人大开眼界,但制造水准与受众欣赏程度的双向限制则成爲进一步进步的妨碍,所以用户不应该过度沉浸于短视频,应树立更多元、更安康的网络生活方式。
 
石亮以为,短视频具有高传达、高分散和高社交属性,它的迸发式增长阐明该范畴具有一定的市场空间和普遍的用户人群。但是假如掌握不好方向、不能坚持正确导向的话,则会给全社会及短视频行业都带来不利影响。
 
研讨显示,短视频用户绝大少数爲24岁以下的年老人,他们根本生活在三线及以下的城市和乡村地域。对此,石亮以为,他们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构成的关键时期,良好的网络环境对他们十分重要。
 
那麼,短视频如何管得更好?对此,石亮以为,一些低俗、虚伪、暴力、不良内容等的呈现也表露出目前短视频范畴的管理亟待增强。短视频行业的管理应该是全方位的,需求多方力气的参与,包括,视频制造机构或团体、播出平台、协会类社会性组织、言论监视、政府相关管理机构、司法机关等。其中,视频制造者是第一责任人,平台负有管理责任,协会类组织可以增强行业自律,言论监视具有普遍性,政府相关监管机构应该树立严厉的内容规范标准,法律监视是后台。
 
观念
 
天津张盈律师事务所 刘利祥律师:
 
网络平台展现和销售假货,是侵权行爲,但应转变传统对实体市场中上演和销售的监管思绪来管理。假如只是爲夸耀“山寨”技艺,将自制商品装进大牌包装,会进犯商标权,在不特定少数观众中传达,能够招致被模拟品牌社会评价降低,影响到“大牌”商誉权。而以网络视频推介,制假贩假,到达一定数额,将承当行政处分甚至刑事责任。随着大型电商网站的标准,一些涉假小作坊转战微博微信和直播平台,静静态展现,包括网络主播“夹带私货”,成爲一种广告行爲。被网友称爲史上最严峻的《广告法》,将互联网广告归入视野,明白网站对明知应知应用其平台或信息,传输发送发布守法广告,该当予以制止。可将网络直播监管现有经历做法,照实名认证并诚信评价网络主播,一定时限内扮演内容留存备查,疏通告发途径等完善增强。《侵权责任法》沿用了国际通行的互联网“避风港”准绳,即呈现网络用户侵权,网站不知情,被侵权人有权告诉网站删除、屏蔽、断开链接,若网站怠于制止,应就损害扩展局部承当连带责任。而网站明知用户侵权,视而不论,甚至爲添加点击率火上浇油,将成爲“共犯”承当连带责任。“天上不会掉馅饼”,消费者对网络销售分明与市价不符的商品,也应进步警觉与区分才能。国度将完善立法“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增大守法本钱,等待“像管理酒驾一样管理假货”,不时优化包括互联网在内的营商环境。
 
互联网察看员
 
鲁振旺:
 
其实,关于短视频平台的开展,还是要拿出“遇到成绩及时处理成绩”的态度。短视频的生命力是用户的特性化创作,但是“特性化”是有底线的,那就是内容合法合规。关于平台本身而言,要不时完善“污染机制”,过低的监管门槛会繁殖藏污纳垢的土壤。关于监管部门而言,要各部门合力监管,不只对内容发布要严厉监管,关于卖货行爲要严厉标准,关于制假售假也要坚决打击。关于广阔网友而言,要加强自律,文明上网。只要经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整个短视频平台才干安康可继续开展。
 
提示
 
购物别听“网红”说
 
经过短视频购物,有不少消费者吃了亏。网友“默默”就表示,之前关注了一个教人化装的美妆达人,她引见了一款粉底霜,而且说是明星代言的商品,后果用完之后皮肤过敏,上网一查才晓得是“三无”商品,而且有很多网友留言吐槽。
 
对此,知名互联网察看员鲁振旺提示,经过短视频平台被引导去购物,存在很大的消费隐患,不只容易买到冒充假劣商品,而且很容易遭到赞扬无门的为难境遇,即便买到正轨商品,售后维权也都是成绩。
 
鲁振旺提示,关于消费者来说,视频的发布者“主播”“网红”是爲了赚钱,他本身对商品的鉴别才能无限,再加上利益的驱使,很难保证商品的名副其实。关于网友来说,喜欢某些“主播”,并不等于要买他们引荐的商品,关于因而发生的消费行爲,还是要慎重一些。消费者假如热衷于网购,还是要选择知名度较高、信誉较好的电商平台,防止受骗上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