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众筹变众愁 代表委员吁建核对机制遏网络骗捐


发布时间: 2018年05月02日
“这是我亲戚的冤家,信息真实,请大家帮帮病重的他”“我的初中同窗,希望大家伸出援手,帮帮他”……近年来,团体求助性质的网络众筹信息不时在冤家圈刷屏。同时,“骗捐”等负面旧事屡屡被曝,真假难辨的求助让爱心人士发生了质疑。针对这一景象,往年两会上,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委员婉言:“遏制骗捐先要副本清源。”
据理解,民政部于2016年遴选了12家网络慈悲众筹平台,停止了官方认定。截至目前,平台累计募款超25.8亿元。
 
新的慈悲众筹方式的确爲经济困难人群迅速筹集资金,帮他们渡过难关。但是,“敛财”“骗捐”等质疑也从未连续。爲何经过官方认证的众筹平台仍遭到质疑?
 
“刚开端看到同事或冤家转发时会捐钱,后来发现‘套路’都一样,很难求证真假,就会慎重起来。”“英子姐姐”助学网开创人刘发英代表说。
 
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主席翟美卿委员通知记者,网络慈悲众筹中,求助者因灾、因病、因学等招致经济困难,便可向平台请求,上传相关证明资料。受限于客观条件,平台无法核准每个求助者家庭真实的经济情况。比方,2016年的广东省梅州市“骗捐门”事情,筹款请求人因女儿患白血病经过网络慈悲众筹平台向社会筹款45万元,随后请求人却被网民曝出有多处房产,并且应用筹款购置豪车。
 
“除了求助者信息真实性无法区分、‘骗捐门’频出以外,求助者多平台筹款超出实践所需,形成筹款糜费的成绩也很突出。”罗建红委员表示。
 
2016年,丽水市怡景花园小区发作煤气管道爆炸事故,形成一家4口严重烧伤。请求人经过网络慈悲众筹平台筹得150万元后,又经过若干互联网论坛反复筹款,网民曝出其最终失掉300万元,已远远高于实践所需。中国社会迷信院世界历史研讨所研讨员俞金尧委员以为,这其实是对善款的变相糜费。
 
“树立信息核对机制才干遏制骗捐。”罗建红委员建议,将社会救助家庭经济情况核对平台接入网络慈悲众筹平台。应用平台与银行、住建、工商和车管等部门联网,设定财富“红线”,防止大众爱心被过度消费。同时,将请求人核对备案,防止反复救助。凡经过社会救助的筹款请求人,信息将注销在平台数据库中,若请求人反复筹款,关于无合理原由的,列入诚信黑名单,维护网络慈悲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