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房预付卡变“吞钱卡”,维权难咋破解?
发布时间:
2018年04月30日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陈女士通知记者,她去年在一家名爲“卡姆健身”的健身房操持了会员卡,花了1.2万元。但没想到,仅仅过了半年,健身房就不再营业, 卡里剩余的钱也拿不回来了。
“我是去年6月办的卡,到了8月,‘卡姆健身’被改名爲‘修健身’,老板也换了。新的老板说旧卡可以持续运用,但由于要建游泳池,所以要休业装潢等国庆节后再营业。但国庆节后,‘修健身’老板却以健身卡需求晋级游泳卡爲由,要求会员加钱购置游泳效劳。但直到12月16日健身房不再营业,游泳馆也未竣工。”陈女士对《工人日报》记者说。
据陈女士引见,去年12月17日,局部会员与“修健身”老板协商处理办法,老板承诺持续营业,并给到场会员签了承诺退款的欠条。但没想到,第二天“修健身”老板就失联,健身房大门至今仍处于封闭形态。
近年来,凭仗消费便捷、优惠力度大等特点,预付费形式被广阔消费者所喜爱。而关于商家而言,预付式消费卡利于波动客源,能迅速回笼资金。因而,生活中的“卡”是越来越多,但与此同时,相关的消费赞扬也逐步上升。
中消协1月29日发布的《2017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赞扬状况剖析报告》显示,健身、美容美发等范畴预付式消费成维权重灾区,运营者卷款跑路等守法行爲有蔓延之势。
预付卡成了“吞钱卡”
健身等行业推出的预付式消费方式,普通都会依据消费者预存金额给予相应折扣或许赠送相关效劳。消费者受折扣优惠等吸引,少则投入数百元、多则破费数万元操持了预付卡(会员卡)。
健身房爲何热衷卖“卡”?业内人士指出,关于健身房的销售人员来说,其根本工资很低,支出根本靠卖卡的提成,所以人们会看到健身房停业时周边全是推销会员卡的人员。他们会以收费体验、高额折扣优惠、夸张宣传效劳质量等爲钓饵吸引消费者办卡,可当消费者发现健身房不实行事前商定或承诺时,想退卡却发现退不了。
关于健身房老板而言,“卖卡办店”是行业地下的机密。第一家店的钱留下局部作爲运营费用,剩余的钱便用来开新的门店,如此往复,一旦运营不善、资金链断裂,消费者卡里的钱就很难要回来了。
中消协法律与实际研讨部主任陈剑通知《工人日报》记者,目前各地消协组织不时收到消费者对预付卡消费的赞扬,有的反映商家因运营不善开张、易主、变卦运营地址等情形,不能持续提供效劳,也未采取其他善后措施,致使卡内余额无法清退;还有一些不法商家应用预付卡敛财,最终人去楼空,让预付卡成了“吞钱卡”。
维权往往四处受阻
遭遇商家跑路,有些消费者开端走上维权路途,可是往往四处受阻。“预付卡的成绩很多,但从最终处置状况来看,预先维权成功率并不高。”中国消法研讨会副秘书长陈音江对记者说。
陈音江表示,虽然《消费者权益维护法》《合同法》等对预付费有局部规则,但相关规则不够明白详细,在实践操作中依然面临诸多困难。商务部出台的《单用处商业预付卡管理方法(试行)》,是目前独一专门针对预付费的管理方法,但该方法是依据商务部行业管理职责制定的,其规制的对象不包括健身、教育、旅游类企业和集体工商户,仅爲从事批发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效劳业等特定行业的企业。而理想中,不在该方法规制范围的健身、教育、旅游类企业和集体工商户,正是预付费消费的赞扬重灾区。
“另外,预付卡也没有明白的监管部门。由于目前法律上对预付卡缺乏明白详细规则,所以监管上根本属于半真空地带。消费者遇到预付费成绩向有关部门赞扬时,也会常常遭到各种理由的推诿,最初迫于无法,只好保持维权。”陈音江说。
遭遇了健身房老板跑路的消费者陈女士说,她和其别人找过公安、工商、商务等部门,“没有一个部门说管这个事”。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则表示,运营者售出预付卡时,大多不与消费者签署书面合同,仅仅是经过复杂的店堂告示,或许其任务人员的行动阐明来确定合同内容。呈现纠纷后,消费者往往缺乏无效的维权证据。
建议明白各部门监管职责
预付卡变“吞钱卡”,维权难成绩咋破解?对此,陈音江建议,应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关预付费消费方面的法律法规,明白有关部门的监管职责,同时对预付卡发卡企业增强监管,要求其发卡前必需到有关部门备案,并树立预付金制度或预付资金担保制度。
中消协则建议,商务、工商、金融等部门增强相关备案任务的衔接与配合,积极推行合同示范文本,引入第三方领取方式或行业保证金制度等资金监管方式。记者留意到,宁波等地已引入第三方保险赔偿机制,即商业保险介入预付卡商家,商家向保险公司领取一定保费,出了成绩由保险公司赔付。
“目前有关规章还是失之于宽,应该规则,健身等行业办卡人数超越100人、单笔金额超越1000元、总金额超越10000元的,就得去商务部门或许银行等机构备案、核准。”刘俊海说。
记者留意到,上海等地已采取立法方式处理预付卡管理难题。去年12月出台的《上海市单用处预付消费卡管理规则(草案)》规则,运营者决议开业、歇业,或许因运营场所迁移等缘由影响单用处预付消费卡兑付的,该当提早30日发公告示,并以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方式告诉记名卡消费者。
此外,陈音江提示,消费者在承受效劳时,要留意防备虚伪宣传,不要被店名特别是连锁店所迷惑。“连锁店与非连锁店预付卡出成绩的概率并无太大区别,消费者不要轻信连锁店更靠谱的说法。假如某连锁店在办卡时宣称可在多个连锁店运用,可当场向其他连锁店核实,并将承诺写入协议。总之,商家的承诺一定要落到纸面上。”陈音江说。